愛毅和

愛是宇宙能量,宇宙能量就是愛!
The Spiritual Path - Dan Gibson

寂静者:

学习尊敬的帕奥西亚多八本著作之一(新音译)《菩提资粮》。愿我们闻法喜悦!

大家一起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i.(三称)

礼敬那位跋格瓦、阿拉汉、正自觉者!

一、布施巴拉密

布施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愿意舍弃自己本身和所拥有的身外物给他人的舍思。在此应当知道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是每一个巴拉密必须具备的优越素质,因为在诸菩萨心流中生起的布施等巴拉密时常都具备了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即是此二法令它们成为巴拉密。

布施巴拉密的特相是舍弃,作用是消灭对可供布施之物的执着,现起是不执着,或是获得财富与投生善界,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

应该如此省察布施巴拉密:“私人财物如地、金、银、牛、水牛与男女奴仆等和自己的妻儿将为执着的主人带来灾害,因为这些是五欲的目标,许多人都在垂涎它(他)们,它(他)们会被(水、火、王、贼和敌人)五敌所抢或消灭,它(他)们导致争吵,它(他)们是不实在的,为了争取与保护它(他)们则必须骚扰或侵袭他人,失去它(他)们则会带来极度的痛苦,由于执着而满怀自私的人死后则很可能投生恶道。因此财物与妻儿为物主带来多种伤害,给掉与舍弃他们是唯一开脱至快乐的途径。所以人们应勤于舍弃它(他)们。”

再者,当乞求者来讨东西时,菩萨应如此省察:“他是我亲近的朋友,向我吐露自己的秘密。他是我的导师,正在向我指示:‘在死时你必须舍弃一切,连自己的财物也带不去。’他是在把我的财物带往安全处的好朋友,带离这有如被死亡之火焚烧的火宅的世间。他就有如一个绝妙的藏宝室,可好好的保存我的财物,以免被烧毁。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通过给予我布施的机会,他已在帮我获取最杰出与艰难的成就,即是佛地。”

他也应该如此省察:“这人在给我行至善的机会,我不可错失此良机。”“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我应该不求而给,何况人家亲自求我。”“强烈倾向于布施的菩萨四处寻找欲接受布施之人,而现在由于我的福报,竟然有乞求者亲自来接受我的布施。”“虽然接受财物的是受者,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我应利益有情如利益我自己。” “若无人来接受我的布施,我怎么能够修习布施巴拉密?”“我应该只为了给予乞求者而赚取与累积财物。” “何时他们才能不请自来地给予我机会行布施?”“我如何才能亲切地对待受者,而他们又如何才能和我变得友善?”“如何才能在布施之时与之后充满喜悦?” “如何才能使受者到来?”“又如何培育倾向于布施?”“如何才能获知他们的心思,而无须请教地提供他们所需要之物?”“当我有东西可布施,而又有人愿意接受时,若我没有布施的话,那将是我极大的错误与损失。”“如何才能布施我的生命与肢体给予乞求它们的人?”

他应该通过以下的省察激起能够毫无顾虑地布施之心:“有如回力棒飞回投掷者一般,善报也同样地回到不祈求回报的施者。”当受施者是亲近的人时,他愉快地想:“亲近的人来向我讨东西。”若受施者是中立无爱憎的人,他愉快地想:“做了布施之后,我将获得他的友情。”若受施者是个厌恶的人时,他特别愉快地想:“我的敌人来向我讨东西,布施之后,他将成为我亲近的朋友。”因此他必须如同对待亲近的人一样,具有慈悲心地布施给中立与厌恶的人。

若发愿修菩萨道者发现由于长久以来受到贪欲的影响,而对某物起了执着,他应该省察:“在发愿时你不是说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及所修得的善业以援助有情的吗?执着身外物就有如大象在洗澡,因此你不该执着任何东西,就有如一棵可作药的树,需要根的人可以取走它的根,任何需要树皮、枝干、木心、叶、花、果的人皆可任取所需。虽然被摘取了根、皮等,药树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不会想:‘他们夺取了我的东西。’菩萨也应该如此省察:‘为有情之福利而极力奋斗的我,即使对非常微小的坏念头都不可放纵,而应善用这充满痛苦不净的身体。内在与外在的四大皆逃不过坏灭,内外的四大根本没有什么差别。’在无此差别之下,若执着于身体而想:‘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自己’,这只是愚痴的展现。因此,有如对身外物一般,我无须顾虑自己的手、脚、眼、肉和血,而应准备好舍弃全身地想:‘让任何需要那一部分的人取走它吧!’”

当如此地省察时,他不再对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有任何顾虑,而肯为了觉悟舍弃它们,因此他的身、语、意就很容易得到净化与提升。菩萨如此净化自己的身、语、意业之后,即拥有了分辨善恶的智慧,因此,他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给予有情越来越多财施、无畏施与法施的人。

这是菩萨省察布施巴拉密的方法。

菩萨不单只是省察如何成就布施巴拉密,而是肯定也会付诸实行。当我们的菩萨是维山达拉王时,他把自己亲生的儿女布施给一个很坏的婆罗门,也把妻子布施给化为婆罗门的沙咖天帝。我们的菩萨不单只是把属于身外物的亲爱的妻子、儿女拿去布施,他也把自己的生命布施给其他有情。在其中一个过去世,我们的菩萨是个王子。有一天他去到森林时看到饿得快死的母老虎及它的三只小老虎。当时那王子的心中生起了极强的悲心。为了救它们,他爬上悬崖跳下来,把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布施给它们。这是一种至上的布施。当我们的菩萨是动物时,他也能够实行这种布施。有一次我们的菩萨是只野兔子时,它很喜悦地跳上由化为婆罗门的沙咖天帝所起的火堆,想要把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布施给他。

在此,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是否有必要修习布施巴拉密?在《相应部‧俱偈品》中有一首偈:“Sile patitthaya naro sapabbo…”──“具戒有慧人……”

在此偈中,佛陀解说若某人投生时三因具足,而且慧根又已成熟,他只要勤修戒、定、慧,就能解开欲爱之网结。在此佛陀只提及戒定慧三学,他对修习布施甚至些许的暗示也没有。

同时,整部《清净之道》即是注释《相应部‧俱偈品》上述偈文的论著,但在其中却完全没有提及布施巴拉密。而且导向涅槃的八圣道只有戒定慧之道,而无布施之道。因此,有些人误以为佛陀认为布施并非要素,是无助于证悟涅槃的,反而是造成不断在轮回中生死的因素,因此不应该修习布施。

关于上述《相应部‧俱偈品》一偈,我们应该了解它的真正含意如下:佛陀教此偈的对象是上等根器的人,他们有能力在这一生精进修行至证悟阿拉汉果,完全断除一切烦恼,而不会再有来生。若这类具有上等根器的人为了证悟阿拉汉果而真正地在这一生精进修行,由于他的精进力,他将成为阿拉汉,已经没有再生的可能。布施的业力能制造新生命与新的福报。在这一生已断除生死轮回之人将不会再有来生。由于已经没有新生命去享用布施的福报,因此对他来说,布施并非是必要的。这就是为何在《相应部》的这部经里,佛陀为了上等根器之人的利益,而着重于解说戒定慧,因为以断除烦恼为目标时,三学是比布施来得更重要的。佛陀根本不曾说过不应该修习布施巴拉密。

在这一生里没有成为阿拉汉的人必须继续在轮回里生死。在轮回时,若他们在今世没有行布施,他们将难以投生到好的地方。即使他们得以投生到善道,他们将缺少财物而难以行善。(你可能会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投入于修习戒定慧,但是却是易说难行。事实上,只有在过去世布施的善报支持之下,才能成功地修习戒定慧三学。)因此,修习布施对于还必须在三界世间里轮回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漫长的旅途上,只有具备了充足的旅费,即布施,我们才能到达美好的终点。在此,由于过去的布施之善报而拥有了财物,我们才能如愿地投入于修善。

在三界世间里的众多旅人当中,菩萨是最伟大的人物。在被授记之后,菩萨必须继续以至少四不可数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诸巴拉密,以证悟一切知智。因此,对于这位在漫长娑婆旅途上的伟大旅客,即菩萨,布施巴拉密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利语经典中的《诸佛史》经文里,布施巴拉密的修持占了主要的地位。

因此,上述《相应部》里的经文的对象是具有证悟阿拉汉果的成熟因缘之人。对于巴拉密还未圆满之人,他们不应说布施巴拉密并非重要因素。

有些人问:只修习布施巴拉密是否能够证得涅槃。这问题可以如此回答:若只修习一个巴拉密,无论是布施、或持戒、或禅定,皆不可能证得涅槃。因为只修习布施即表示没有持戒与禅定。同样地,只修习禅定即表示没有持戒与布施的助力。当不以持戒来摄受自己,人们将易于造恶。若有此恶习之人尝试去禅修,他将只是白费气力。这就好像把一粒好的种子放在烧得火红的铁锅里,它将不可能发芽,而只会被烧成灰。因此,“只修习布施”是不正确的。

《诸佛史》中的布施一章很清楚地提到布施时不可分别受者为上中下等。根据这一段经文,有分别心地选择受者来做布施是不当与不必要的。

但是,在《中部‧后分五十经篇‧施分别经》里,佛陀列出七种僧团施和十四种个人施。这部经里指出,关于布施给一位受者的个人施,其善业将根据受者而有所差别,最低为动物,依次增加至最高的佛陀。至于僧团施,善业最强的则是供养以佛为首的僧团。

《饿鬼事‧安古罗鬼经》提到两位天神。当佛陀坐在三十三天沙咖天帝的座位上开示《阿毗达摩论》时,有两位天神──因陀卡(Indaka)和安古罗(Ankura)到来听佛说法。每当有上等的天神到来听法时,安古罗就必须让位,如此他退后至距离佛陀十由旬之地。

但是因陀卡安然坐在原位而不须退让。它的原因是:在人类的寿命是一万岁时,安古罗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在那一生中,他每天都布施食物给许多的普通人。其煮食之地长达十二由旬。由于这些善业,他得以投生为天神。然而因陀卡只是供养阿那律尊者一汤匙的饭即得以投生为天神。

虽然因陀卡只是布施一汤匙的饭,但是由于受者是阿拉汉,因此善业也非常大与圣洁,由于他是上等的天神,因此他不需要让位。反之,虽然安古罗在一段非常长的时期里做了大量的布施,但是由于受者皆是一般的普通人,因此,他所获得的福报并非上等。所以每当有上等的天神到来时,他就必须让位退后。因此在巴利语经典里有一个训诫:“viceyya danam databbam yatha dinnam mahapphalam.”,意即:“每当做布施时,应选择会带来最大的福报之人为受者。”

从这点看来,在巴利语经典之中,《诸佛史》和《施分别经》等好像有矛盾。但若了解到《施分别经》的对象是普通人与天神,而《诸佛史》是专为欲证悟一切知智或佛智的菩萨道行者所讲的,那么,这矛盾即得以解开。菩萨必须布施给任何到来的受者,毫不分别他们为上中下等之人。他不需要想:“这是下等受者,若布施给他,我将只会获得下等的佛智。这是中等的受者,若布施给他,我将只会获得中等的佛智。”因此,对倾向于证悟一切知智的菩萨,无分别心地布施予一切到来的受者已是一种惯常的修习。反之,普通人与天神修布施的目的是获取所喜爱的世俗之乐,因此他们很自然地选择最好的受者为布施的对象。

结论是:以菩萨为对象的《诸佛史》和以普通人与天神为对象的《施分别经》等其他经典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各位贤友,今天《菩提资粮》学习到此结束。

随喜贤友们的闻法功德,愿一切善愿达成,早日断尽诸漏,证悟涅槃。

我们一起回向: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评论

热度(3)